微信扫一扫
北疆文化,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,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上,融合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,特别是在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经过长时间的孕育和滋养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体系。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北疆文化,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我们特别推出“弘扬北疆文化,叙说丰镇史话”系列专题,旨在通过讲述丰镇市的历史故事,挖掘地方文化内涵,展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。
丰镇月饼
丰镇月饼,那小巧精致的圆形糕点,宛如中秋夜空中的一轮明月,散发着淡淡的诱人香气。那金黄的外皮,仿佛是秋天的阳光洒在丰收的田野上,闪耀着温暖的光芒。轻轻一咬,酥脆的外皮在口中崩裂,仿佛是秋天的收获,让人心生满足。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,吸引了无数食客的味觉。
丰镇地处边塞,月饼的制作是秉承胡饼的制作工艺并不断加以改进而成。传统的丰镇月饼,其原料只用面粉、胡麻油、食糖和少量碱面揉合、烤制。面粉、胡油、食糖、碱面的比例是10:3:3:0.03,这样做出的月饼称为“满油糖”。在粮油短缺的年代,月饼制作所用面粉、胡油、食糖、碱面的比例是10:2:2:0.03,这样做出的月饼叫做“二油糖”。近年,人们生活需求不断提高,月饼制作的比例已变为10:4:4:0.03,称“超油糖”。传统的丰镇月饼制作工艺并不复杂,先在面粉中放入一定的碱面或小苏打,再把胡油、食糖在锅内烧开溶化,不加一滴水,然后将其倒入备用的面粉中搅和揉匀,饧发一会儿即可上案制剂。每斤干面加油糖揉合成的面团要平均分为五个小剂子,双手揉团成扁圆形饼坯,抹上一层浮油,撒上白芝麻,为使月饼熟透和快熟,还要在饼坯上用筷子捅几个眼儿,做好这些便可把饼坯入炉烤制。烤制时铛上有火、铛下也有火,上下火齐烤,烤出来的月饼焦而不煳,通体熟透,丰镇月饼制作所用的面粉与油常量不变,保持了其传统特色;而糖和其他辅料稍有变化。加了芝麻的月饼烤熟后,或许使北方食品中的纯朴口味中也具有了南方食品的清香;加了蜂蜜,仿佛能让人嗅到阵阵花香;加红糖,其甜醇厚悠长;加白糖,其甜适口溢香;加冰糖,则使其在品味醇厚甘甜的同时,还能有一丝清凉。
按照现代科技的分析,丰镇月饼的烤制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。主料面粉在70℃以上时,蛋白质就开始发热变性而逐渐凝固,其筋力逐渐降低,以至随蛋白质的变性而完全失去筋力,达到膨胀、酥软。面粉内的淀粉在60℃以上时,淀粉颗粒不但膨胀,而且开始破裂,进入煳化阶段,颗粒体积比在常温下胀大好几倍,吸水量增大,黏性增强,并开始溶于水,成为黏性很高的溶胶。温度越高,溶胶越浓,增强了膨润度和松脆性。淀粉的分解物在烤制时形成煳精,可使制品表面具有焦黄鲜艳的色泽。
丰镇月饼其特点是焦黄松软,香糯可口,绵甜悠长,油而不腻。而且烤好的月饼几乎无水,十分耐储存,有常吃常新的感觉。月饼刚出炉时,香酥松软,若将之密闭储存于瓷瓮、瓷坛隔几日后食用,则变得更加松软柔和,绵甜适口,回味悠长。人们在坛瓮之内存放月饼时,要在坛瓮的底部、月饼的下面置放一杯或一碗白酒,还有人会同时放入香气四溢的槟果。经这样存放后的月饼,吃起来就更有了一种独特的清香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丰镇月饼也在不断创新。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口味,丰镇月饼不仅保留了朴实无华、香绵甜糯的传统特色,而且还陆续研发了更加营养健康的燕麦月饼、玫瑰月饼、酸奶月饼等新品。近几年,丰镇月饼声名鹊起,被更多地区的人们所认同和喜爱,生产丰镇月饼的作坊也日益增多。这些作坊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,引入了现代化生产线和包装技术,使得丰镇月饼的品质更加稳定,保质期更长。此外,为了拓宽销售渠道,月饼作坊积极利用电商平台和实体店进行多渠道销售,让更多的消费者有机会品尝到这道美食。如今,丰镇月饼已经走出国门,远销海外,成为传播中华美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丰镇月饼,以其悠久的历史、精湛的工艺、丰富的口味和不断创新的精神,成为了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美食。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。它承载着家乡的味道和记忆,让人在品尝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,让我们共同期待,丰镇月饼在未来能够继续传承中华美食文化,为更多的人带来美味和团圆的祝福。
以多元一体为特征
凸显地域文化
稿件来源:丰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编 辑:王海叶 蒿佳兴
投稿邮箱:359511682@qq.com
电 话:0474-3261107
自定义html广告位